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1644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公元1644
公元1644年,也就是——
大明朝崇祯十七年
大清朝顺治元年
大顺朝永昌元年
紫禁城的黄昏
时间: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元旦
地点:北京紫禁城太和殿
这一年的元旦,皇帝朱由检比平时更早就上朝了,除了近身侍卫和太监外,御座旁只有一个手执金吾的礼官站班,皇帝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启奏万岁,群臣因为没听到钟鼓声,以为圣驾还没有出来,所以迟到了。
”执金吾者躬身启奏。
“那就立刻鸣钟,开启东西门让他们马上进来!”皇帝不悦地宣谕。
执金吾者下去传旨,钟声响彻了紫禁城,文东武西列班进入的两扇门也敞开了。
但是等了一会,文武百官仍然不见一个进来。
皇帝有点焦躁地对身边的司礼太监说:“那就先去谒太庙,然后再回来受朝贺吧!”这是年年元旦例行的礼仪。
司礼监去到长安门外传旨时,发现御驾外出所需的銮舆驾马和仪仗队的一百多匹马都还在御厩中,没准备好。
但是皇帝已经传下谕旨要先去谒太庙,金口一出,怎能等待,于是,只好把长安门外文武朝臣所骑来的马一齐驱赶到端午门里,打算暂时用以代替循马。
没想到这些马各有其主,而且完全没受到训练,嘶喊杂沓,跳跃不受羁勒。
司礼监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回禀,为了皇上的安全,还是等一等吧!
这样的情况是从来没发生过的,既然如此,皇帝只好无奈地又改变了他的旨意——还是先受朝贺再谒太庙。
他端坐在太和殿正中的御座上,第一次亲眼目睹冠带煌然的文武百官,在持续不断的钟声中,从东西二门梭巡而入,仓皇跪拜,乱作一团。
这是他继承皇位十七年来所仅见的。
经过一番折腾,皇帝对于这看不出有丝毫喜气的元旦日朝贺大典已经完全失去了耐心;接着,一阵突然而起的大风狂卷而来,黄沙扑面,天色昏暗,对面不见人,于是决定连太庙也不去了,宣谕退朝。
满怀心事,郁郁不乐地在风沙中摸索着回到寝宫去。
他屏退了妃子和太监们,依照近年来每遇到拂逆时的惯例,沐浴更衣,焚香祝祷,虔诚地请求天上神佛降临乩坛指示国事。
这就是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甲申,皇帝朱由检所度过一生中最后一个元旦日的早晨。
从上面所说的经过,看起来似乎很不成体统,不像一个已经立国二百多年的王朝所应出现的状况。
但是,比起隔不到一百天后的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前儿锋已破京师外城时,皇帝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亲手撞钟而文武百官不见一人到来,要好多了。
相对的,再过三天,也就是三月二十一日,大顺王李自成攻占北京,进驻紫禁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已在煤山自缢。
同样的这些文武百官,从前一晚就露立在长安门外,天色甫明,不待钟响就争先推挤蜂拥而前,要争得首先朝贺新君的头筹。
由于人数太多,争先恐后太过猴急,这一群侯王将相还被守门的闯王兵卒乱棍扑打。
短短不到一百天,紫禁城的皇宫中,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物,出现如此不同的演出,这就是所谓的“改朝换代”。
东北方的一颗彗星
时间:1644年、大清顺治元年,元旦
地点:大清国新建的都城沈阳皇宫崇政殿
天还没亮,才刚满六岁的小皇帝福临还在半睡半醒之间,就被母亲孝庄皇太后给叫起来,在宫女的围绕下梳洗和更衣。
虽然福临在三个月之前就已经被拥戴为大清国的第二代皇帝,但今天是他当皇帝后的第一个元旦,有十分繁复而隆重的礼仪在等着他主持。
大清王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在前一年的八月九日晚“无疾而终”(以今天的说法应该是脑溢血或心肌梗塞),在经过一番宫廷内的斗争后,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当上了皇帝,他的两位叔叔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辅政王。
事实上,能征惯战、实际掌控大部分兵权的“九王爷”多尔衮才是名副其实的“摄政王”。
元旦的早晨,小皇帝福临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到“堂子”里去祭天和拜祖先。
“诣堂子”是女真族特有的风俗,凡是出征或凯旋以及逢年节大事,都要由大汗(后金时称谓)或皇帝(大清时称谓)率领诸王、贝勒、大臣等到“堂子”行礼祭天。
2为什么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意义的一年呢?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了中国几个世纪。此时在中国大地影响历史走向的有三大势力:大明王朝、大顺起义军、关外清朝。
从洪武帝建国开始,大明王朝已经统治了276年,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王朝显得暮气沉沉、大厦将倾,亡国的征兆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在正月初一,皇帝接受百官朝贺新年的这天,京城又刮起了罕见的沙城暴。这在崇祯帝的心头又增添了一丝不详的预感。就在同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王朝,年号永昌。随后,李自成宣布出师,拿下京城。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大明的官员和人民也嗅到了帝国崩溃的气息,纷纷不战而降。
李自成高歌猛进,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快速推进。然而在小小的宁武关面前,李自成遇到了官军的强烈抵抗,损失惨重。明军守将周遇吉率军拼死抵抗,守城五日,周遇吉凭地险城坚杀伤农民军数万。
李自成有了绕关而走的心思,幸亏部下劝他再坚持一下,说宁武城小必破,这才作罢。但官军也被重创,二月廿二,城终被攻破,周遇吉又带领亲随拼死巷战,做最后的抵抗。《明史》如此记载:“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蝟,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城中士民感遇吉忠义,巷战杀贼,不可胜计。其舍中儿,先从遇吉出斗,死亡略尽。夫人刘氏素勇健,率妇女数十人据山巅公廨(衙署),登屋而射,每一矢毙一贼,贼不敢逼。纵火焚之,阖家尽死。”
这样惨烈的战役,让李自成的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动摇。他对部下说,攻陷宁武损失惨重,这一路去还有许多驻扎重兵的地方,都这样打下去,等到京城,还能剩下几人?不如返回陕西另做打算。
就在李自成准备撤军回西安的时候,由于这时宁武关失陷的消息已经传到大同、宣府等地,各地降表接连送来,才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然而到最后攻下了北京,李自成还是心有余悸,说:“他镇复有一周总兵,吾安得至此?”
是的,宁武关失陷后,不到一个月,三月十八李自成就进了北京,宣告大明王朝灭亡。宁武关的失陷,可以说预示了大明王朝行将寿终正寝。而周遇吉的阵亡,又象征着忠于大明的力量损失殆尽。
就在李自成一路向北京进军的时候,崇祯帝也是如坐针毡,为了挽救大明王朝,这位帝王呕心沥血、左支右绌,尽力维护着大明王朝继续前行。然而内忧外患不仅消耗了***的财政,也让帝国的军队消耗严重。
原本崇祯帝可以依靠的有孙传庭、左良玉、吴三桂率领的三支劲旅。现在孙传庭的部队早已被大顺农民军歼灭,左良玉被大顺军追着打的半残,只有吴三桂的部队还可一用,但是这支生力军还在关外防守清军。如果命令吴三桂的部队回师勤王,就必须放弃山海关外的宁远孤城。社稷危在旦夕,也顾不了弃土的骂名了。然而帝国的财政空虚,一边是凑不齐一百万的军饷,另一边是官员们个个富得流油。崇祯帝强制摊派,只募集了二十万两,这和后来农民军进京后拷打收刮来的六七千万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崇祯帝同时也在着手准备南迁,永乐北迁的时候,南京的一套中央机构保留了下来,只要皇帝一到,立马就可以运转起来。南方的土地还在大明的有效控制之下,远离战火的洗礼,经济也比较发达。只要南迁,大明就可以喘口气了。然而由于崇祯帝的优柔寡断,大臣的反对,最终没有成行,这确实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京城在内无精兵,外无强援得情况下,只能坐以待毙了。就在李自成快要到达京城的时候,崇祯帝终于爆发了,既然南下的路已经被农民军控制了,只有让吴三桂来勤王了。他展现出来了政治人物的强势,严令吴三桂立即率军回来保卫京师。
李自成比吴三桂早一步来到了京城,这位农民军的领袖看到威武高大的京城,感慨万千,这是梦里才能见到的京师如今就在眼前。马上他就要成为新的主人,一切都还没做好准备,他对自己没有底,也很不自信,对如何治理江山更是没有把握。说实话,他觉得崇祯还是个好皇帝,只是大臣们不尽心。
李自成在团团围住京城的情况下,派人去和崇祯谈条件讲和。大意是皇帝还是你的,你就封我为西北王得了。另犒赏百万军饷,我就撤了。在兵临城下,开这样的条件算是很优惠了。没想到,崇祯帝拒绝了。这大大出乎李自成的预料,没办法,只有攻城了。
在李自成进入京城几天后,吴三桂还在回京师的路上。救兵如救火,吴三桂为何姗姗来迟呢?他在撤回山海关时,关外的人民不愿意归附清军,要求随行。在向京城进发的时候,又是拖家带口,行动缓慢。另一方面,吴三桂认为京师城高墙固,坚守待援还是没问题的,自己很快就会杀到。在得到京城被破,皇帝殉国的消息后,吴三桂当时就傻眼了。这只精锐马上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军队了。前有大顺军,后有大清军,自己又没了朝廷的依靠,路该何去何从。眼下只有先回山海关,在做打算了。
李自成在夺取京师之后,也认识到了吴三桂这只力量的重要性。马上去招降,同时开出了优惠的条件。吴三桂内心也在挣扎,高傲的自己对这些农民军从心里看不起,让自己投降这些逼死君父的闯贼,实在是不愿意。投降关外的死敌清军更是无稽之谈。这时老父亲的家书也到了,劝到大局已定,还是早做决断。既然做不了忠诚,就做孝子了。吴三桂在内心不是很情愿的情况下,还是接受了大顺的劝降。山海关的防务交给了大顺军,自己率领军队返回京师。然而在回来的途中,得知了家业被侵占,父亲被严刑拷打,爱妾被霸占。吴三桂彻底暴怒了,他立即率军掉头。回到山海关,歼灭了毫无防备的大顺军。
李自成在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后,决定率军征伐吴三桂,夺回山海关。吴三桂对李自成的到来,知道自己抵挡不住,于是就要清军救助。吴三桂给多尔衮的信件是向清军借兵为君父报仇,事成裂土酬谢。多尔衮以为是圈套,在得知实情后,他敏锐的扑捉到进军中原的绝佳时机来临。吴三桂的信件中是让清军从中协和西协入关,东协就是山海关,吴三桂的大本营,他不想让清军从这入关,反客为主。多尔衮率领八旗,倾巢出动,在寻找着最佳时机。
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到达山海关时,团团围住了吴三桂的部队。以压倒性的优势对吴三桂围殴。吴三桂和大顺军苦战一天,伤亡惨重,危在旦夕。多尔衮却在山海关外按兵不动,吴三桂知道了借兵是不可能的了,多尔衮是要他投降。吴三桂知道,没有清军的协助,山海关在天亮后的激战中很快就会陷落。于是他连夜出关求见多尔衮,多尔衮那里没有借兵,只有请降。吴三桂和多尔衮约定后,清军由山海关秘密入关。天亮后,多尔衮命令吴三桂率领他的部队充当先锋,这边李自成没有料到清军已经入关,毫无准备。吴三桂的部队和大顺军展开了激烈地厮杀,就在吴三桂军队损失惨重,败局已定的时候。清军以逸待劳,突然杀出,此时筋疲力竭的农民军被杀的措手不及,队形很快被冲散。李自成一看清军已经入关,败局已定,赶紧撤军。
历史不容假设,如果清军从中协和西协入关,黄花菜就凉了,吴三桂早已被消灭,山海关重新回到大顺军手中,清军就要无功而返了。在多尔衮的决策和压力下,清军从山海关入关后,吴三桂已经无路可退了,只有跟着清军混了。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由于吴三桂的部队在和大顺军的厮杀中几乎消耗殆尽,多尔衮调拨一万清军给吴三桂,让他继续为清军卖力。
李自成自知挡不住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合绞杀,拱手让出了北京城。清军顺利进入京城。在慢慢站稳脚跟后,清军联合各路投降的人马不断追缴农民军,消灭明朝的抗清势力。
公元1644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本来大明王朝有几次续命的机会都被浪费掉了,大顺本来也有一统江山的机会,由于决策失误也被历史无情的抛弃。只有清廷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时机,一举入主中原。这三股势力的合力、交织、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左右了中国几个世纪的历史走向。
31644年发生在中国的大事有哪些
李自成大顺军在1644年入主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之变,
6月4日,李自成退出北 京。
6月5日,多尔衮进入并定都北 京,清朝入主中原。
6月19日,在明朝残余 扶植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
9月20日,顺治帝驾车由盛京出发,迁 都北 京,沈阳成为陪都。
10月6日,张献忠在成都称 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
10月30日,清世祖福临定 都北 京。
4浅析1644
题记: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讲过守城要讲天时地利人和,其实统治一个***只不过是守城市群,同样要循此道。
一、天时
1.小冰河期。历史出现过多次的冰河期,北半球从***到欧洲都面临天气问题。
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宗教改革带来的影响是根本原因,但是气候是直接原因。当时的北欧受到降温的影响,北方的维京人后裔(英法俄丹荷挪瑞)因为宗教的原因开始直接和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以及哈布斯堡王朝)对抗。
同时期的明朝,处于隆庆改革时期、万历怠政时期。北方天气变冷,植被开始减少,游牧民族的生存问题受到威胁,只能向长城以内或贸易或劫掠。贸易向来都是中原的战略武器,所以劫掠被选择了,之后终于爆发萨尔浒战役。而以靠天吃饭的农业更是青黄不接,导致农民基本口粮都成问题,更不用说纳粮交租。1622年山东徐鸿儒进行了白莲教农民起义。从此农民起义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导致了外患内忧。
2.南美白银输入。
当时的西班牙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份子,开始了海外的探索。1545年,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波托西银矿。其一开始本来就为了绕开奥斯曼土耳其扼守的君士坦丁堡,便于到中东和***贸易。发了银矿,又发现了新地理,所以贸易直接就兴盛起来了,白银开始全世界范围内流通。
当时明朝因为万历的三大征战,以及宗室和皇宫的大量费用正焦头烂额,所以顺理成章开始对外出口绸缎和生丝。遂有,隆庆开关,解除了多年以来的海禁。大量的白银开始在国内的市场进行流通,造成了大量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当时公务员,越清廉,影响越大。此外,欧洲三十年战争爆法之后,国际上的货币大量都流向欧洲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崇祯后来军饷一直都发不出来。而且还到处裁员,李邮递员就被裁成了李闯王。
二、地利
1.天子守国门。当初洪武帝定都建邺之后,开始了北伐,当时徐达,常遇春开始攻占元大都,并将元朝改成了北元,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大宋苦苦追求而不得的幽云)。后来冯胜、蓝玉、傅友德二次北伐彻底肃清了辽东的北元。洪武忌惮功臣,后来派王子代其守边,主要是宁王和燕王等。后来朱标死的早,更像洪武的永乐开始被动手,也是朱允汶太年轻,意识不到当时的情势。朱棣登基之后就回到了北方的老巢,美其名曰天子守国门。当然朱棣之后更是对北元更是宠幸有加,五次的亲征,也是为天子守国门立了标杆。
土木堡之变,使得大明精锐尽失,但是于谦还是以一己之力守住了京城,虽然最后没有善终,但是天子守国门的祖训再一次被加固。事情的危机往往就是在庆祝时候,或者说是成功的路径依赖。后续再有人议不守国门就是zz不正确。当真正的北方危机和关中的民变已经成浩浩汤汤的时候,结局似乎已经注定了。因为菜市场的袁崇焕等就是不正确的例子,即使守不住也是,何况祖训那个达摩斯之剑呢?如果脑子死守国门本本主义,那么景山歪脖子树一直都在。
2.关宁防线。戚继光主要是面对的福建沿海的倭寇,在多年抗倭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专门对付倭寇的鸳鸯阵法。但在北方的大平原上,面对蒙古规模庞大的骑兵冲锋,立刻就一筹莫展了,只好猛建堡垒,狂修长城,堆资源建立所谓的关宁防线。袁崇焕还是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没有定位到问题,为什么骑兵野战那么厉害。但是古斯塔夫二世(1594.12.9-1632.11.16)做到了,他放弃了纵深多达几十层的方阵战术(堆资源),把部队改成了六层纵列排布,减少了中军长矛的数量,增加了两翼的火枪兵,同时为了方便机动,减小了火炮的口径,给每个团都配备了四门三磅火炮。至于骑兵,他把他们和火枪兵混编,用火力而不是刀剑,对付比他们攻击力更强的欧洲重甲骑兵。古斯塔夫从战术解决上这个问题,也许也是北欧资源少吧。所以袁崇焕因为资源优势反被束缚了手脚,再次验证了成功路径依赖,时刻警惕。当然古斯塔夫也成为了近代战争之父,而不是袁崇焕。
三、人和
1.流寇(明官员固定工资,清永不加赋)。洪武绝对是顶级架构师,但是后代的智商熵减,所以再厉害的架构师也无法预见未来百年。因为其出身底层,所以对于底层的疾苦一直非常理解。所以不愿意增加底层的负担,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后代,从正常人的角度都可理解,毕竟舐犊情深。那么只能让组织机构的人不能增加成本,所以规定官员固定工资。而为了维持威仪需要成本,为了家族生活和未来需要经济成本,所以他们要么额外买地,要么灰色收入。大明的严酷刑罚,绝对让官员心生胆颤。但是读书人的土地是可以政策减免的,所以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兼并土地,土地开始向少部分手中集中,而且这部分缴纳赋税较少,此其一。隆庆改革之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鼓励基层使用白银缴纳赋税以充实国库,减轻基层支付成本。但是基层大部分都是使用铜钱生活,白银的需求变大导致铜钱的价值被贬低,也就是基层老百姓的货币其实是贬值了,官方货币是紧缩了,缴纳赋税成本变高了。基层种地的成本变大了,种地积极性不高了,此其二。十七世纪的天气温度降低,看天吃饭的农业受到的影响更多,收获的东西由变少了,甚至虫害还会导致颗粒无收,基层只能弃地背井离乡,此其三。最后基层打出口号是,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白莲教版的农民运动终于升级了,最后那个人被闯王逼上了景山歪脖子树。
2.党争(太监代表皇权,东林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因为架构师已经设定了大部分的框架,所以执行者其操作空间非常有限。而且关于架构的解释权其实都是八股取士的群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之初就是一种平衡。由于土木堡的天子二次守门使得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变大,后来白银的通胀更使加强了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某种程度上当时的地主阶级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的思想。而保守的知识分子,不会逾越传统的红线,但是白银的通货膨胀使得其两首其害,苦不堪言,只能不作为,甚至离心离德。面对公务员的白银通货膨胀了,面对农民的铜币通货紧缩了,神奇的M0双轨制内耗出现了。关键时候需要动议南迁不守国门的时候,就不太会有敢承担的人站出来了。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更加使得派系复杂,导致政令不畅,机体失灵。执行层对决策层失去信心,是财政失灵的直接表现。
至此,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了,那么焉有不失其鹿?!
注:1.朱元璋规定大明官员固定工资原话:四民之中,士最为贵,农最为劳。士之最贵者何?读圣贤之书,明圣贤之道,出为君用,坐享天禄。农之最劳者何?当春之时,鸡鸣而起,驱牛秉耒而耕;及苗既种,又须耘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及至秋成,输官之外,所余能几?一或水旱虫蝗,则举家皇皇无所望矣。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艰,至有剥刻而虐害之,无仁心甚矣。
2.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若贤人君子既贵其身,而复役其家,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著为令《明太祖实录》卷111
5谁知道1644年中国发生了些什么大事?
1、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 改元“永昌”。封功臣以五等爵。
同时,更定政权机构,改内阁为天佑殿,设大学士平章军事;六***添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增置省级机构,设节度使。 同时东征明京师。
2、明朝灭亡
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此时崇桢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的历史结束。
3、清军入关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
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侵明的者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白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白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二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
4、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
明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于凤阳首称“古元真龙皇帝”。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相继于舒城、六安两度草创政权,建号“天命”。
天命二年(1643年),张献忠据黄州称“西王”。同年,张献忠于武昌创建“大西国”,称“大西王”。
大西天命三年(1644年),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并改元“大顺”。
5、清朝定都北京
1944年五月二日,清军进占京师。多尔衮奏请六岁的福临迁都京师。六月,福临令洪承畴仍然担任兵部尚书同内院官一起处理政务。
九月,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福临即皇帝位于北京故宫武英殿。
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此举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644年
关于1644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