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物演通论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物演通论豆瓣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物演通论的介绍
《物演通论(第3版)》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变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
2荐书《物演通论》
所有的哲学问题说到底最终都是同一个根本问题在不同层面的展开,此根本问题即:存在。唯心论与唯物论是对存在的不同解释路径,认识论是对主观规定性的追问,而宗教神学乃是对何以存在给出的不得再作追问的终极解释,以及以此作为不可追问的前提而进行的一系列推演所形成的解释体系。也正因为此所以宗教神学必须要以信仰为前提,否则无效。这方面佛教似乎是个小小的例外,佛教的唯识学对于存在几乎建立了一套严密周备完全自洽并与现代科学互相兼容的解释体系而且无需事先以信仰某一不得再追问的预设为前提,只不过作为一种宗教理论仍未能逃脱宗教思想的宿命,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审之,这一套解释体系仍须建立在如阿赖耶识(注1)等不可证伪(注2)的概念基础之上。如果排除了信仰对人类主观理智不可及处的安顿效应,试图以纯主观思维与理智思辨去处理主观所不能及处,即所谓哲学,其本身就像是一个悖论:哲学就是要用主观理性试图去连接主观理性以外的存在。然而人类唯一堪用的工具却正是自己的主观理性。所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非独上帝,佛陀亦然。佛所不予回答的“十四难”(注3)通常被认为是哲学及宗教最为根本的四大类问题,若换种角度观之,其实也正是对于存在这一“元问题”的多维设问。细述之,第一类世有常无常问题是对存在的时间效度提问,第二类世有边无边问题是对存在的空间效度提问,第三类如来死后有无问题是对作为生命体的存在提问,第四类命身同异问题则是对主观与客观存在的区别与同异而提问。再者,若简要考察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以我拙眼观之,可以看出大致也就是按照对“存在”的层层追问而演进。若以通俗的生活语言来表述,想必大抵如此(尽管使用生活语言必定会失去一些精确性和严谨,但为了生动简明稍微放弃一些精确性料也无妨):最初的西哲思考的是世间纷繁的具体存在是否皆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如泰勒斯“世界本源是水”,仅此一句奠定泰翁西哲第一人地位。毕达哥拉斯“世界本源是数”,德谟克利特“万物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等),此即古代本体论,可谓为“我思”的阶段。类似于“(我认识到)存在就是这样这样的存在”。然后是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如康德,黑格尔等人,因他们忽然发现前人的“我思”颇存疑问,除非能先搞清“思”本身是否可靠,此即“思我思”的认识论阶段。康德等人的惊天一问“人类的主观认识到存在如何如何,但主观可靠吗?有无先于主观经验的先验存在?”,至此西方古典哲学顿时危如累卵,分崩离析,也正是古典哲学的高峰。然后西方哲学百家争鸣,纷繁林立,各种“主义”目不暇接。然就本人所已知者而要言之,大致分为人本哲学与实证哲学(或曰科学哲学)两大类。此后即复归为西方现代人类学哲学大系。此阶段或可谓“思思我思”。
再反观我华夏本土,若仅以著作而论,哲学,或谓狭义哲学,实际上从古至今皆为空白。先秦仅老子《道德经》真正提出“道”这一哲学概念解释存在之世间万物,后名家墨家对于逻辑学有过点到为止的探索,而儒家之“气”、 “理”、 “心”等基本仅作为一玄想之概念而未加深究,本意似重在道德说教及调停人际关系。儒道皆注重“修证”而无著作以作哲学思辨阐发论证。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如王东岳所说,中西文化的原初素质及生存结构即有巨大差异,西方重逻辑思维,主张个人意识,东方重形象思维,主张集体和谐,毕竟道德说教更符合集体和谐的原则,而且道德说教永远无误,在一代一代的历史朝代更迭中到最后恐怕也只有这种内容保险观点无误永远政治正确的著作容易留存(我称之为文化的进化论,见注4)。较之西哲求真爱智慧的特色,我国似乎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求存,或者如何和谐地存,所爱的智慧也更多体现为与人斗争,避免斗争及调节人际关系使之纲常有序的智慧。所以我国从古至今真正提出一个具有可证伪性的哲学观点的哲学家及哲学著作几乎是凤毛麟角。更有人调侃中国的哲学家只有一个半,老子算一个,庄子算半个。即使现代,诚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说,中国从来没有哲学家,中国只有“哲学家学家”,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述而不作,作也仅是述,此指转述,自己并不提出有意义有创见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连学习和理解都跟得很吃力,而传统的中国古典哲学又几乎断代,毫无继承,反被日韩等奉为瑰宝详加研习继承留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近年似颇有所谓“国学复兴”之象,然实不过乃商家、政党政客及社会活动家们夹带私货的鼓噪而已,挟国学以令诸侯,故不值一论)。
但是,现在,这种遗憾的局面有了改观的迹象。王东岳著《物演通论》,通过对“存在”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重新思考,从现代人类已知的宇宙诞生之初(奇点)一直到今日社会之演进全程的考察,提出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并尝试提出一种“递弱代偿”法则。其主要建树,在于通过比较存在物(含非生命体及生命体)的稳定性(王定义其为“存在度”)与演进的序列关系,得出已知宇宙的演进序列遵循存在度递减,即越后衍者越失稳,而代偿越显。对于向来争论难休的唯心与唯物说,王先生根据其理论顺势得出主观与客观实际为一,因人乃是最后衍生之存在,人之主观感受思维(或曰“心”)实际与宇宙演进序列前端原始客观物质如基本粒子(质子与电子)之相吸引之感应本质上无异,仅处于演进之不同阶段而已。在存在的演进初始表现为正负电荷相吸凡此种种的感应现象,在演进的高级阶段则代偿为人类之复杂“主观感受”现象是也。照此逻辑,存在度递减,稳定性递减,即后衍物代偿愈显著(本领愈大),但却愈趋失稳(愈脆弱),如此演进的终极必然是存在度趋于零,因此作为演化的最高级形态人类最终必将毁灭(不少人甚至据此攻击王为悲观主义者,邪教末日论者,如此大字报句式也真是醉了)。
当然,要尝试提出如此重大如此紧要之课题,必然要对于存在的各种维度和属性作一番详尽之考察推究。为此王先生洋洋洒洒写了三大卷,分别为自然哲学论——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精神哲学论——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社会哲学论——社会哲学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读者若能结合达尔文进化论,《时间简史》,《自私的基因》,照此顺序依次读来,必定会对此世界,对科学,哲学,及文化现象之所以然有一个全然一新的理解方式。因为,进化论提出了一个“物种由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进化而来”的假说,扬弃了神学的唯信仰论,而且至今为止已被科学共同体所普遍接受。实际上进化论的深远意义远未被大多数人体会到,甚至可能达尔文本人也未曾料到。《时间简史》对客观世界即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属性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对奇点进行了推演。《自私的基因》则详细考察了生命体的诞生和演进过程与演化的机制,通过数学模型量化研究的方法严谨地推演生命体的发展序列。而《物演通论》则更进一步,对于一切“存在”的演进(王谓之“演运”)过程提出了一种足以自洽的解释体系。如此,按照“物种的进化——客观世界的演进——生命体的演进——存在的演进”这一脉络读下来,基本可以建立对世界的一种完整的理解方式。对于初涉哲学的读者,王先生还另写了一本浅近易懂的随笔集《知鱼之乐》,可作为一种有趣的暖场读物。
不过,由于最近《物演通论》开始在一些小圈子内传播,渐渐闻于读书人,各种质疑批判也开始陆续出现。但,可惜的是,我还没见到过对此书能够形成真正有效的批判文章。至于网上的喷子与键盘侠们,恐怕理解此书尚属困难,何谈质疑与批判。中国式喷子现在已然成为一个现象。不知是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实在太大即使仅1ppm的喷子浓度由于网络的沉淀作用而使得喷子好像无处不在(凡喷过必留下痕迹),还是确实人心难测,无论是何事,都必然有些喷子键盘啪啪,喷完而后快,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像《物演通论》这样的作品,真希望我国的学者能够多出一些。
[注1]阿赖耶识:唯识宗佛学所建立的概念,认为阿赖耶识是变现世间万有的“种子”,唯识宗认为无论唯心还是唯物皆无法圆满地解释世界,所以创立“唯识”论,阿赖耶识类似于形而上哲学的本体。依据阿赖耶识和三性理论(即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性),唯识学建立了完整周备逻辑严密的解释体系和世界观。唯识思想集大成者在《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根本经典在《解深密经》等,合称为唯识六经十一论,但《阿毗达磨经》,《分别瑜伽论》等不少经论均未传译汉译本。玄奘另有合译十大论师的著述选辑合成《成唯识论》,言说甚详,可供细阅。近人则太虚《法相唯识学》可作参考。
[注2]可证伪性: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最先提出的概念,后来为科学共同体所普遍接受,也成为甄别科学命题与非科学命题的重要依据。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命题无法被证明为真(证真),而只可能被证明为伪(证伪)。因为要证真则必须遍历一切的时间和空间广度皆真,否则均不确证,而证伪只需要在任一时间及空间效度内发现一个与命题不符合的反例则证伪即告实现。所以任何的“真命题”,“客观真理”,仅意味着暂时为真,只不过其反例暂未被发现而已。同时,这一发现对于实证科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如果一个命题不存在被证伪的可能(即不具备“可证伪性”),那么这种命题则不具备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故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这对于界定科学的边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后来,可证伪性就成为甄别科学命题与非科学命题(如玄学,神学,伪科学,艺术,情感抒发等)的重要依据。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就具备可证伪性,因为一旦发现了存在物体间引力不符合万有引力公式则此定律即被证伪。而诸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由阴阳构成”,“人死后轮回”等命题,则不具备可证伪性,因为无论发现什么证据都不能证明此类命题不正确。
[注3]十四难:又称十四无记,十四不可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都有记载。即佛陀所不予回答的十四个问题,具体如下: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既恒常又不恒常(“世亦有常亦无常”)。
4.世界既非恒常亦非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既有边际而又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既非有边际亦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佛死后存在(“如来死后有”)。
10.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1.佛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2.佛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13.生命(一说心灵)即是物质身体(“命身一”)。
14.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身异”)。
[注4]文化进化论:以物种进化的视角研究文化现象的一种假说。一种文化现象,思潮,宗教等(即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所创设的概念“觅母”Meme,或称弥母,模因)能够继承留存下来,则必定具备有其可以代代继承留存的特征,各种“觅母”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也必定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留存的规律。比如,宗教必须要具有促使同代发扬和隔代传承的因素,如鼓励扩展信徒,鼓励抄写印刷宣讲传播宗教经典,反对异教思想等,否则这种觅母将难以长久被留存。假设有某一信仰的信条是***,且不鼓励扩散其教义,那么此信仰将很快就会因为信徒的***而不再留存于世为人所知。儒家思想支配我国历史数千年,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儒家(或者说是经改造过的儒家)通常更容易迎合执政者的意愿,也便于农耕社会的稳定统治,具有天然的政治正确性。其他如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较少具有这种特征,按照文化进化论,不具有相对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
[2] [美]斯蒂芬·霍金. 时间简史.[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著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
[3] [德]伊曼努尔·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4] 释太虚.法相唯识学.[M].商务印书馆, 2011
[5] 解深密经,
[6] 瑜伽师地论,
[7] 百法明门论,
[8] 成唯识论,
[9] 五灯会元,
3物演通论为什么停止出版
改编的内容太多了。根据查询《物演通论》图书相关信息得知,该图书停止出版是因为改编的内容太多了导致的。《物演通论》是中信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东岳。
4如何反驳王东岳《物演通论》中关于人类必将灭亡的观点?
王东岳是学术圈非常具有争议的一位人物。有很多人认为,王东岳并不算是一个哲学家,他所写的书的价值量也有待参考,理论逻辑谬误很多,仔细揣摩,根本站不住脚。也有很多人认为,他的思辨能力和思辨方式极高,给我们普罗大众带来了启发。
一、 简介
王东岳,研究生毕业,著有《物演通论》,是一位独立研究学者。《物演通论》从名字上来说就是讲述宇宙万物物质演化的过程,从中推导出递弱代偿原理。这个原理是指越原始越简单的事物其存在度越高,越越复杂的事物其存在度越低,并且存在度呈一个递减趋势。这部著作描述了宏伟的世界观,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部十分伟大的作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王东岳的很多观点基本上与主流观点背道而驰,以凸显出独特之处。
二、观点评述
其实相比于整个人类的灭亡,更加令人恐慌的还是个人的死亡,十分真实。一切事物都会存在、变化,最终灭亡,但是正是这些变化和存在也证明了我们不会真正的灭亡。人类灭不灭亡并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就算终究要灭亡,我们活着的人还是要认真生活。我们现在更应该去解决社会上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保护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王东岳的理论从科学上来讲,是胡编乱造的,毫无科学依据。
三、辩证对待
当今社会,很少有人系统地学习哲学,受到哲学的熏陶。其实,评判事情的标准还是由个人的经历和看法来决定,我还是从王东岳的作品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作品,作品中的漏洞等很多事情要辩证看待。
5物演通论目录汇总
卷一 自然哲学论(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
第一章 哲学上所谓的“存在”
第二章 追问中的存在一概是相对存在或有限的存在者
第三章 逻辑也是一种相对存在
第四章 唯有存在的相对性是绝对的
第五章 一切非本原性的存在是始基存在的临时寄存形式
第六章 在人类认知的范围追寻相对存在的规律
第七章 存在性的概念
第八章 存在效价概念的提出、证明及其定义
第九章 存在度规定了存在的有限性
第十章 存在总体的存在度守恒
第十一章 存在度在自然存在系统中的5种分布可能
第十二章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描述物演区间的衍存梯度
第十三章 表达存在度递弱的六个指标
第十四章 “存在”“存在者(物 )”“存在形态(物态 )”的概念解析
第十五章 老子的王氏解读
第十六章 补偿存在本性不圆满的倾向是整个物演的原动力
第十七章 补偿只能以分化呈现,其残化程度是“物类”的渊源
第十八章 存在度无可逆转地趋于下倾,达成递弱代偿的创世法则
第十九章 代偿同时具有有效与无效的双重性,由此达成递弱代偿的自然原理
第二十章 层层代偿中的失稳(即残弱)质素决定着下一层衍存更失稳更残弱的质素,而这种残弱本质并不为衍存者所知被而呈遮蔽态
第二十一章 任一层位的存在属性均是上层存在的代偿之果,此果本身比上层存在更加残弱失稳
第二十二章 递弱化是物演的方向,这也是“自然选择”的内在本质
第二十三章 存在效价的递减使得不能恰好代偿的物态灭亡
第二十四章 任何灭归现象都只是相对存在的形态转化
第二十五章 随着物演过程中代偿效价的递增,实物存在的缺陷被层层放大,及至放大到无以以实体结构补偿时虚体属性则渐次膨胀,予以补偿
第二十六章 代偿有两种形态:致弱的实体结构代偿(“物态”跃迁)和致强的虚体属性代偿(“精神”跃迁),二者互为表里,在本质上同一
第二十七章 属性代偿即虚存的扩展表达着实存的进一步弱化,同时呈现出“伪在”和“危在”的自然动势
第二十八章 人类作为存在度至弱、代偿度至强的存在依赖于万物以“自在”、追问于万物以“自为”,继续贯彻着递弱代偿的衍存之道
第二十九章 存在表面上由简而繁,简一原理却贯穿其中
第三十章 递弱代偿衍存法则,是存在本身的规律,是存在的终极元因
第三十一章 整体的存在无所谓强弱,递弱成就存在
第三十二章 存在的统一性在于递弱代偿存在性的统一
第三十三章 代偿是一个含有演变运动矢量的哲学概念,含有互补原理、等效原理以及归根结蒂的非等效原理—等效与不等效类似波粒二相性
第三十四章 存在阈守恒理论及公式
第三十五章 解读存在阈守恒理论及公式
第三十六章 从代偿度看具体存在失存与代偿的真切含义:代偿有功于存在质态的实现,无功于存在度的衰减
第三十七章 从存在度看具体存在其存在与代偿的真切含义
第三十八章 演化运动中,所谓“波动”只不过是弱化物质保持自身处于阈存在的一种特定动荡存在方式而已
第三十九章 “存在性”是“存在度”、“代偿度”和“存在阈”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在整合,由此确立任何存在者的存在本质
第四十章 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代偿度的增势就是存在性的体现
第四十一章 代偿是物演的建构形式,其代偿效力递弱,但代偿形态本身使这种代偿效应的递弱倾向遭到掩盖
第四十二章 物与人都是递弱代偿存在性衍存下的存在,人性是物性的绽放
第四十三章 物演的过程就是能量熵增过程在质量物态系统的表现形式
第四十四章 残弱同一,残弱的进一步递变是存在度变化的本质性表达,残弱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物演的同一“质态”
第四十五章 递弱代偿是自行滚动的内驱力或物自性;质、量同一:外化为“类”的量的扩增含有质本身的存在效价随之递减的意味
第四十六章 代偿的“补缺”过程就是属性发生和丰化的过程,也是存在实现为存在的物类纷呈的物演进化过程
第四十七章 通过生命的形成过程及生命代偿的方式(遗传和变异)说明属性的扩展由实而至虚
第四十八章 从万物的自在到人类的自为,是生命想无为也无为不成的无奈,是物演的必然
第四十九章 所谓“自然哲学”在于追寻使自然成为不自然的原委
第五十章 衍存代偿中的条件量之递增趋势
第五十一章 衍存代偿中的感应性之放大趋势
五十二章 衍存代偿中的能动性之扩张趋势
第五十三章 衍存代偿中的结构化之繁复趋势
第五十四章 衍存代偿中的时空维度之舒展趋势
第五十五章 存在在总体上的一系列存在趋势或衍存律
第五十六章 保守与激进都是合乎天理的自然秉性
第五十七章 人类失稳或失位自然弱性是一切人文现象的自然根据,也是一切哲学论题的生发基础
第五十八章 递弱代偿的存在性的规定支配着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所有存在及其衍存质态,包括追问存在者的追问本身也是代偿的需要
第五十九章 弄清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及人作为一个存在物的本体规定性,才是哲学的真正的或元始的开端
第六十章 存在性使物质的规定性与逻辑的规定性同一,从而足以成就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以及社会哲学之统一
卷二 精神哲学论(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
第六十一章 人类所说的存在都是精神存在即认知中的主观存在而非存在本身
第六十二章 人与万物表面上横向二元共存、本质上纵向一脉衍存
第六十三章 精神存在的自性封闭无法打破
第六十四章 “形而上的禁闭”正是精神不能超脱自身相对性的表现,精神认知只为求存而生
第六十五章 感性是武断的,遵从“自然简约原理”
第六十六章 理性也是武断的
第六十七章 武断是知的前提
第六十八章 “知”的意义在于达成“真存”,对“知”的追索是失存趋势的表达
第六十九章 知者之“所知”与“能知”皆出于知者存在之规定性
第七十章 知取决于在,二者成反比关系
第七十一章 精神存在是衍存过程中“在”的属性代偿,作为属性,其复杂丰厚的程度表明它与元在更遥远的背离
第七十二章 衍存之道规定着万物的感应属性或感知能力
第七十三章 “感应”即是相对存在者的依存方式
第七十四章 从物理感应属性到人类的智质是物存感应性演化(演动分化)的结果
第七十五章 万物各自的感应方式由其存在度决定
第七十六章 万物感应性的三点基本规定:相对存在的感应原理、感应作用的模拟原理、感应代偿的增益原理
第七十七章 “相对存在的感应原理”:存在度决定感应方式,感应方式决定感知形态
第七十八章 “感应作用的模拟原理”:主体的感应形态是主体感应属性和客体客观属性的耦合结果,我们永远无法抵达真实的客体本身
第七十九章 “感应代偿的增益原理”:属性耦合形态的感应增益放大进程具有越来越背离元在的倾向,且代偿效力递弱
第八十章 知的武断衔接了精神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递弱代偿原理的假说达成这种衔接
第八十一章 “简约原理”是自然法则:主体感知的武断正是其客观存在性的表达和实现
第八十二章 具有感应属性的物和具有感知属性的人原本都是被规定在统一的衍存位相上的盲存者
第八十三章 万物的感应方式只是其位相或存在度的表达,其简约化的感应过程只是为了以最有利于其当下苟存的自补方式存在下去
第八十四章 故形而上学的禁闭使得形而上学实质上是“形而中学”
第八十五章 对象的概念及对象是主体连接客体的唯一纽带
第八十六章 条件作为分化者与其他分化者相依存,在物演序列中这种依存通过感应实现,感应的有效建立的三个特点
第八十七章 不同主体都是物演进程中不同位相的在者,因为衍动速率不同、最后衍的在者成为不可换位的主体,具有五项“主体素质”
第八十八章 表达着不可换位的主客体之间各自存在度的差异,由此造成的二元耦合关系的错动才是“本质”的渊源或“本质的本质”
第八十九章 感知包括三个层次:感性、知性、理性,与感知载体同步演化(即“同步演化律”)
第九十章 感性与直观及感性的特点
第九十一章 知性与判断及知性的特点
第九十二章 理性与思维及理性的内涵
第九十三章 推理的形成与合理的原因
第九十四章 通过引入广义逻辑概念说明递弱代偿衍存律下狭义逻辑的发生渊源、本质和特点
第九十五章 逻辑序列是广义逻辑的内容,其发生发展与物演进程同一
第九十六章 形式逻辑(即知性逻辑、识辩逻辑、动物逻辑或本能)及其定律
第九十七章 辩证逻辑:理性的初级阶段
第九十八章 理想逻辑:即理性逻辑、思辨逻辑
第九十九章 理想逻辑之定律:形式逻辑的升级
第一百章:理想逻辑之质态——大函量小函真的主观可塑性质态
第一百零一章 理想逻辑之向度——智质性状下逻辑代偿增益的伪在与危在之局
第一百零二章 理想逻辑之函量──由“多”而“一”的可塑、超时空之幽在格局
第一百零三章 理想逻辑之归宿——实现求存的同时趋于失存
第一百零四章 感应同源:感与应从原始状态的“一触式感应”的同源之点同步分化扩容
第一百零五章 感应同构:逻辑序列和意志序列相匹配
第一百零六章 “预定性感应匹配关系”是感应同源同构的纵向表达,越后衍的意志越表现为精神的精神
第一百零七章 感应一体的“自为的精神”是“以逻辑方式加以贯彻的自然意志”
第一百零八章 心理动量就是意志级别的直接尺度
第一百零九章 心理动量的递增(即焦灼化)的意义是求存下的精神调节装置,具体以苦乐为指标
第一百一十章 心理基线之无聊回归线上的“生死等位律”及“苦乐均衡律”
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整个物演整体为参照,心理波动的振频加剧振幅增大以代偿递弱的心理载体
第一百一十二章 意志落实的指标的“苦乐”,意志落虚的指标是“美”
第一百一十三章 美的本质(1):美的渊源及质素
第一百一十四章 美的本质(2):美的实质在于维系依存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美的本质(3):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同质
第一百一十六章 志向的特点:自由与虚妄
第一百一十七章 意志序列的代偿与自然衍存序列相一致
第一百一十八章 意志、逻辑和元在的统一性关系
第一百一十九章 精神存在包括精神本体和精神载体,二者的进化过程同一
第一百二十章 精神分化在社会分化中继续
卷三 社会哲学论(社会哲学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
第一百二十一章 社会是人的存在质态(一稿)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生物社会
第一百二十三章 社会学的发展及此前社会学的局限
一百二十四章 人类社会是人性属性联构而成的属境或物演结构化末端的存境
第一百二十五章 社会进程就是物演的结构化进程
第一百二十六章 人类社会是自然结构化进程的弱化末端产物
第一百二十七章 遗传增殖是生命的代偿方式,也是社会的起点
第一百二十八章 以蓝藻为例实证遗传代偿的双重效价
第一百二十九章 社会存在的“自然代偿跃迁进程”
第一百三十章 初级社会的失构无形决定于原始生物的高生存度和低残化度
第一百三十一章 证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高生存度
第一百三十二章 证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低残化度
第一百三十三章 原初代谢与孤雌繁殖的原始单细胞生物构成原始同质社会
第一百三十四章 原始生物之初级社会的五条社会定律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变异的代偿性发生使初级社会步入中级社会
第一百三十六章 有机体的体内社会化进程
第一百三十七章 单细胞的社会化过程与多细胞生物的机体化过程同一
第一百三十八章 显化的中级社会和多细胞生物联袂进化
第一百三十九章 细胞组织化造成的三重生存障碍导致体质分化和中级社会结构确立
第一百四十章 体质分化推动中级社会整合,体质性状分化的尽头接续智质性状分化
第一百四十一章 动物中级社会形态的两大类型
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膜翅目社会为标本模型裸裎社会结构
第一百四十三章 膜翅目昆虫社会是基因r系数趋降、社会利他结构趋升,二者的逆向演动的交汇点
第一百四十四章 社会代偿独具的自性规定为生存性状耦合
第一百四十五章 简约原理通过体质性状、智质性状在动物社会贯穿始终
第一百四十六章 社会代偿演化律的公式
第一百四十七章 R系数的上升必然导致E值的下降,而E值的下降却可以产生两种结果
第一百四十八章 R和S趋升,社会成员及社会存在度绝对降低
第一百四十九章 R趋升,E趋降,且S=ER,S内部失匹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第一百五十章 R系数在总体上趋升是自然递弱代偿进程的刚性质素
第一百五十一章 S值对E值的联属代偿本质
第一百五十二章 任一生命在任何生存状态下的生存压力均恒定不变
第一百五十三章 社会结构的三大子系统
第一百五十四章 以蜜蜂型社会为例说明社会的***型反馈系统
第一百五十五章 社会结构的正反馈本质及负反馈表象
第一百五十六章 生物社会化的进程中社会稳定性越来越低
第一百五十七章 社会方程是自然方程的在社会阶段的表达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人类的智质作为递弱代偿的产物进一步加速人类递弱
第一百五十九章 感应属性的发展下智质和体质的续贯性
第一百六十章 智质属性的DNA余绪
第一百六十一章 智质性状的类体质特征
第一百六十二章 智质虚存的超自然质态
第一百六十三章 智质及其性状的可塑性
第一百六十四章 人类晚级社会的变构和演进形态
第一百六十五章 经济:在自然弱化依存梯度上所派生的智质代偿临界状态
第一百六十六章 文化:智质的性状化表达
第一百六十七章 政治-是智质载体的残化整合状态的总称
第一百六十八章 自由:失位性衍存者的特定依存质态
第一百六十九章 平等:“反社会倾向”的典型表达
第一百七十章 阶级:自然社会的宏观分化形式
第一百七十一章 革命:自然社会结构的嬗变跃迁
第一百七十二章 战争:社会结构未能切合的激化反应
第一百七十三章 民主:社会分化载体趋于细化的社会结构质态
第一百七十四章 道德:生物及其社会分化的社会性组合介质
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义:社会结构成长在伦理逻辑上的宏大观念体现和综合意向表达
第一百七十六章 ***:落实在生物晚级社会位相上的进行性自然结构单元
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同:生物智质性状趋近于极端分化的生物同质态残弱存境
第一百七十八章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揭示了人性凝练与社会演化的同一过程
第一百七十九章 逻辑与存在贯通整个物演进程,代偿出最终的“人类社会”之果
第一百八十章 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在纵向上决定了万物的存在质态和发展前
6物演通论的作者简介
王东岳,笔名“子非鱼”,自由学者。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无固定职业,亦无确定职称,曾为医学硕士,但研究生毕业后即脱离医界;也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聊以谋生。迄有著作三卷两册:三卷《物演通论》合为一部;一册随笔集《知鱼之乐》;一册汇编本《人类的没落》。
关于物演通论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